国际社会为了气候变化所做出的的努力,是保护地球的缩影,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乃至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从“十一五”开始,便陆续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进入“十四五”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由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迈入新的征程。
早在2007年6月,中国便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这一方案还曾对当年年底“巴厘路线图”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同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环保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每年发布,延续至今。
2011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要围绕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增加碳汇,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
2013年,由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9部门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完成的中国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它标志着中国首次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2014年,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个国家专项规划,明确了2020年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十三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同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从政策层面将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提上议程,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和风险管控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行,“绿色原则”引入法律,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2022年,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 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2023年,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该文件是我国第一份全面、专门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也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行动,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