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关于“双碳”战略目标,除了耳熟能详的“碳达峰”“碳中和”,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热词,如:碳排放、碳标签等。
碳排放
定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延伸:7月8日,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会上指出,“适应气候变化是眼前的当务之急,而减缓碳排放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面向未来的长期措施。未来,我们应与行业结合进行多要素预测、预报及预警,分灾种、分区、分行业的适应气候变化。同时,在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碳排放的过程中还应利用气候、生态和环境的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碳配额
定义:指政府分配给控排企业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单位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碳配额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开展交易。
延伸:碳配额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碳交易产品,目前主要运用在火电相关的企业中。预计到2025年,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将全部进入碳配额交易体系。
碳强度
定义: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国民经济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延伸: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碳足迹
定义: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延伸: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家庭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个人碳足迹”。以企业角度来看,碳足迹将帮助企业精准定位碳排放各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碳排放量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碳标签
定义:碳标签就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延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费维扬表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标签体系建设是主战场,能源是主力军。”碳标签制度的研究与实施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行动举措,也是全球广泛认为的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对话手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定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简称CCU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的一种技术。
延伸: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潜力巨大,且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能力。2021中国CCUS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通过二氧化碳强化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可封存二氧化碳约51亿吨、90亿吨,利用枯竭气藏可封存约153亿吨,而注入深部咸水层的封存潜力就更大,通过CCUS补上缺口,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选择。
碳汇
定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主要分为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和土壤碳汇五种类型,是与碳减排相对应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延伸:自然资源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在2023年4月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方案围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等内容,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此次出台的《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基本摸清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增汇潜力,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与计量核算体系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等。